据悉,3月28日,小米集团在北京召开发布会,正式发布首款电动汽车小米SU7。
据了解,小米SU7提供九种颜色可供选择,售价21.59万元起。标准版售价21.59万元,Pro版售价24.59万元,Max版售价29.99万元,此外还有小米SU7创始版和小米SU7 Max创始版,限量5000台。创始版最快4月3日交付,标准版及Max版、Pro版将分别于4月底、5月底交付。
3月28日,小米汽车发布会的现场座无虚席,线上观看也异常火爆。业内很多人称,这是见证历史的日子。同时,新势力的代表蔚来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、CEO李斌、小鹏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何小鹏、理想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李想也出现在小米汽车发布会的现场。连很少露面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出席发布会,并赠送雷军一辆坦克700Hi4-T,雷军作为回礼送了一台顶配SU7。
回顾小米造车的三年,2021年3月30日,小米发布公告宣布造车。雷军表示,“这是小米全体合伙人反复考量的结果,也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。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,再次披挂上阵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”多少人为之动容。
据了解,在过去三年里,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百亿元,研发人员达到3400人。
2023年年底的技术发布会上,雷军正式向大家介绍了小米SU7,实车首次亮相,多项技术实现自研。
但迟迟未公布的价格,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。从技术发布会到正式发布会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,比亚迪开年挑起了新一波价格战,提出“电比油低”的口号,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。所以业内对小米汽车的价格猜测众说纷纭,也为小米捏了把汗。
但随着价格的公布,市场反响十分强烈,不失为一场狂欢。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小米汽车发布会后,1分钟内就有10万人加入心愿单。据小米汽车官方数据,小米SU7 4分钟大定订单量突破了1万台,7分钟突破了2万台,27分钟突破了5万台。
让人不禁想起了当年的特斯拉。在揭开Model 3的神秘面纱后的三天时间内,特斯拉汽车公司接到的订单数量达27.6万。这样的成绩,不知道雷军是否满意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小米汽车价格一出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
雷军以性价比颠覆了手机行业,并且实现了让“每个人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”,而众多米粉期望着雷军能继续推出高科技、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。并且有米粉明确表示,性价比是选择小米汽车的首选条件,在同等价位下,更好的智能化体验会优先考虑小米汽车。
在新能源汽车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当下,购车选项众多,性价比早已不是小米的专属。而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远不是手机那么简单就可以实现,而是要通过技术性能、配置水平、续航能力、品牌价值、售后服务和价格定位等多个维度来体现。
在产品未发布前,对小米汽车价格呼声最高也不会超过16万元,价格一公布,有不少网友在直播留言区评论:有点贵。
发布会上,雷军着重介绍了小米SU7的全系超长续航,起步续航700km。据官网显示,小米SU7标准版电池包容量为73.6kWh,采用弗迪刀片电池,CLTC工况下续航可达700km。对比比亚迪海豹82.5 kWh电池包,同样采用刀片电池,CLTC工况下续航为700km;极氪007的75kWh电池包,CLTC工况下续航为688km,针对小米SU7的续航不少人提出疑问。
同时,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,续航焦虑逐渐转为“补能焦虑”,快充成为用户购车时的重要参考指标。而小米SU7标准版仅支持400V充电技术,在性价比方面丧失了一定吸引力。
对于如今“最卷”的智驾,小米汽车SU7 Xiaomi Pilot Max城市NOA(自动辅助导航)将于今年8月全国开通。相比其他车企采用的智驾产品已经上路多年,小米还需要进一步检验。
观察此次小米汽车的疯狂订单,让人不禁联想到每次抢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火爆。尤其对于限量5000台的创始版,更是拼起了手速。新能源汽车真成快消品了?
小米SU7的预订热度与其在技术、设计、性价比以及品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订单,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,也反映了市场对于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认可。小米SU7的预订热度,无疑也是市场对于小米品牌在汽车领域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积极反馈。
对于普通家庭而言,汽车是价值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消费品,一直以来都是“大件耐用”消费品。因此汽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,是最核心的价值。
如今,汽车正在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、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,虽然汽车的迭代升级更快,也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同时,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也正成为出口“新三样”之一,向国际市场进发。汽车产业发展至今,历史百年有余,其中的奥秘远不止于此,我国汽车产业也仍有足够空间进步。
小米SU7的发布,体现了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人性化设计、品牌和市场策略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以及政策支持等关键发展趋势。
发布会上,雷军重申小米汽车的长期目标: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,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,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。
但反观当前造车热已过,市场竞争激烈,想要屹立于世界汽车产业之林,从原材料供应、零部件制造、整车组装、销售服务到最终的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,车企们还要持续努力,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内容来源:新能源汽车报
*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 并不代表本展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展会并不用于商业目的,如有涉及侵权等,请及时告知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
2024-11-01
2024-07-11
2024-07-08
2024-07-05
咨询热线:13306407808 13306400398 15762557002 13576031238
18763672987 15270883958 15970672120 15763611269